供應持續緊張,大廠醞釀漲價,本土功率半導體企業的未來已來?
集微網消息,作為電子系統中的基本單元,功率半導體是電力電子設備正常運行不可或缺的部件,應用場景廣泛,且隨著以電動車和光伏為代表的新能源產業需求日益豐富,市場供需失衡。尤其是車用功率器件持續緊缺。
瞄準了新能源產業的市場需求,海外龍頭企業對功率半導體擴產持積極態度。同時,為緩解成本上漲帶來的壓力,海外功率半導體企業正醞釀新一輪漲價;一旦成功漲價,業內同行或將跟風。
愛集微咨詢總經理韓曉敏認為,“功率半導體是國內企業在汽車領域突破最快的一個環節。”對于本土功率器件廠商而言,在市場供應缺口下,抓緊上車是當務之急。
圖片功率器件需求快速增長,車用產品供應持續緊缺
功率半導體是構成電力電子轉換裝置的核心組件,幾乎進入國民經濟各個工業部門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電子設備應用場景日益豐富,功率半導體的市場需求也與日俱增。
隨著新應用場景的出現和發展,功率半導體的應用范圍已從傳統的消費電子、工業控制、電力傳輸、計算機、軌道交通、新能源等領域,擴展至物聯網、電動汽車、云計算和大數據等新興應用領域。
新增需求不斷擴大,全球功率半導體市場規模也整體呈現出波動增長的態勢。根據全球半導體貿易統計組織(WSTS)統計,2011年至2014年,全球功率半導體銷售額在200億美元左右波動;2015年至2018年,功率半導體銷售額呈波動上升的態勢,2018年至2020年功率半導體銷售額穩定在240億美元左右。
其中,中國為全球最大的功率半導體消費國。根據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統計,2013年至2020年我國半導體分立器件產業銷售收入由1,536億元增長至2,966.3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為9.86%,保持較高的增長速度。
隨著“智能制造”和“新基建”等國家政策的深入推進,以及“碳達峰、碳中和”雙碳戰略的落實,功率半導體作為實現電氣化系統自主可控以及節能環保的核心零部件,未來將在智能電網、新能源汽車、云計算和大數據中心等領域有著大量且迫切的需求。
由于新能源和電動汽車(EV)的快速發展,IGBT和MOSFET等大功率的功率半導體產品增速相對較快。根據賽迪顧問,2020年中國MOSFET市場整體規模達到322.5億元,預計2023年市場規模達到420.2億元,2020年-2023年年均復合增長率達到9.22%。
不過,受疫情、自然災害等因素干擾,全球晶圓代工等產能受限,導致功率半導體供應無法滿足市場需求。接近英飛凌的相關人士指出,“自疫情肆虐全球以來,全球半導體產業鏈的供應仍處于緊缺狀態,且目前仍面臨供應鏈斷鏈的威脅;另外,受疫情和地緣政治等因素影響,大宗商品原材料、能源以及貨物運輸等成本高漲,英飛凌現也正承受著更高的成本壓力。”
功率半導體現狀:海外大廠加大投資,并醞釀新一輪漲價
在看到市場對功率半導體的需求不斷增加且供應持續緊缺后,海外龍頭企業對功率半導體的擴產持樂觀態度。
其中,以三菱電機、富士電機、東芝、瑞薩等為代表的日系企業較為積極。這些企業都瞄準了EV需求擴大帶來的機遇,尤其是在日系車企龍頭豐田、本田等全力發展EV的當下。
據外媒報道,三菱電機宣布到2025年度底前將投資約1300億日元,使生產能力與2020年度相比提高約1倍,在廣島縣福山市的工廠引進利用直徑300毫米晶圓材料的生產。另外,富士電機2024年度將在青森縣五所川原市的工廠開始量產高性能的新一代產品。
在加大投資擴充產能規模的同時,為緩解成本上漲帶來的壓力,海外功率半導體企業正醞釀新一輪漲價。
據報道,今年2月底英飛凌向經銷商發布通知稱,半導體產能供需失衡將貫穿2022年全年,成本結構上漲影響下,公司已無法再自行消化增加的成本,有意“在廣泛的基礎上分配負擔。”
業內進一步指出,作為全球主要的功率半導體供應商并且產線集中在車用和工業用產品,英飛凌雖然并未明確具體漲價動作,但意圖明顯。一旦成功漲價,業內同行或將跟風。
民生證券認為,英飛凌漲價預警,預示行業高景氣度延續。
支撐其預判的行業邏輯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從Q1行情報告來看,功率半導體龍頭貨期及價格趨勢依舊向上。同時,英飛凌、意法半導體等海外龍頭對2022年業績展望均保持樂觀,其中意法半導體更表示2022年產能已售空,積壓的訂單能見度在18個月左右。此外,下游方面,國內光伏逆變器龍頭廠商錦浪科技表示,海外部分地區逆變器漲價9%,客戶接受度較高,并預計22Q4之前芯片緊張都很難有大改善。
2022,本土功率半導體公司的未來已來?
在價格和交期趨勢向上的背景下,本土化替代成為功率半導體產業在供需緊缺環境下的強邏輯。這也意味著本土功率半導體公司的未來已來:國產加速替代進程,頭部企業迎來產品和客戶結構的持續升級。
在此輪高景氣度下,受益下游新能源產業發展,功率器件的需求有強支撐。以新能源汽車為例,2022年,以國內500萬輛新能源汽車估算,考慮平均單車用1.3只IGBT模塊,折算需求量約達650萬只。據民生證券預計,國內時代電氣、斯達半導、士蘭微、比亞迪供應量不到400萬只,供不應求仍將持續。
對于本土功率半導體在汽車領域發展,愛集微咨詢總經理韓曉敏認為,“目前功率半導體是汽車半導體行業非常重要的方向之一。相對來講,國內企業已經擁有了一定的市場份額,包括安世、華潤微等。可以說,功率半導體是國內企業在汽車領域突破最快的一個環節。”
據筆者觀察,國內幾大功率半導體龍頭企業近期也釋放了積極的信號。
一方面,功率半導體的襯底材料朝大尺寸和新材料方向發展。從6吋到8吋再到12吋更先進的產線投入,士蘭微領先推向12吋產線,預計今年將達6萬片/月,而聞泰科技、華潤微等企業的12吋亦正迎來爬坡,產線升級將助推工藝水平、產品能力的提升;同時,隨著第三代寬禁帶材料半導體迅速發展,SiC與GaN器件的應用規模開始持續增長。
另一方面,功率半導體器件結構朝復雜化演進,功率半導體廠商正迎來產品結構快速升級,以IGBT、SiC為代表的高端功率器件占營收結構持續提升。近期,聞泰科技IGBT系列產品已流片成功,從2021年聞泰科技就開始籌備IGBT系列產品,未來主要應用于車用、光伏及工業領域。
華泰證券稱,未來幾年聞泰科技半導體業務板塊研發投入預計將達到15%以上,主要投向中高壓MOSFET、第三代半導體和IGBT等領域。
誠然,隨著下游新能源汽車、光伏等產業的深入發展,本土功率半導體廠商終端下游結構也將持續迎來優化,既解決國內新能源產業緩解缺芯壓力,還提升了自身利潤率水平,更有助盈利更為穩定。
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發僅為更大范圍傳播,若有異議請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zhangkai@cgbte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