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化硅生產流程主要涉及以下過程:
1)單晶生長,以高純硅粉和高純碳粉作為原材料形成碳化硅晶體;2)襯底環節,碳化硅晶體經過切割、研磨、拋光、清洗等工序加工形成單晶薄片,也即半導體襯底材料;
3)外延片環節,通常使用化學氣相沉積(CVD)方法,在晶片上淀積一層單晶形成外延片;
4)晶圓加工,通過光刻、沉積、離子注入和金屬鈍化等前段工藝加工形成的碳化硅晶圓,經后段工藝可制成碳化硅芯片;
5)器件制造與封裝測試,所制造的電子電力器件及模組可通過驗證進入應用環節。

碳化硅產品從生產到應用的全流程歷時較長。以碳化硅功率器件為例,從單晶生長到形成襯底需耗時1 個月,從外延生長到晶圓前后段加工完成需耗時6-12 個月,從器件制造再到上車驗證更需1-2 年時間。對于碳化硅功率器件IDM 廠商而言,從工業設計、應用等環節轉化為收入增長的周期非常之長,汽車行業一般需要4-5 年。
襯底:價值量占比46%,為最核心的環節
由SiC 粉經過長晶、加工、切割、研磨、拋光、清洗環節最終形成襯底。其中SiC晶體的生長為核心工藝,核心難點在提升良率。類型可分為導電型、和半絕緣型襯底,分別用于功率和射頻器件領域。
就技術路線而言,碳化硅的單晶生產方式主要有物理氣相傳輸法(PVT)、高溫氣相化學沉積法(HT-CVD)、液相法(LPE)等方法,目前商用碳化硅單晶生長主流方法為相對成熟的PVT 法。
PVT:生長系統穩定性不佳、晶體生長效率低、易產生標晶型雜亂以及各種結晶缺陷等嚴重質量問題,從而成本較高。
HT-CVD:起步晚,能夠制備高純度、高質量的半絕緣碳化硅晶體,但設備昂貴、高純氣體價格不菲。
LPE:尚未成熟,可以大幅降低生產溫度、提升生產速度,且在此方法下熔體本身更易擴型,晶體質量亦大為提高,因而被認為是碳化硅材料走向低成本的較好路徑,有積極的發展空間。
襯底:大尺寸大勢所趨,是SiC 產業化降本的核心目前6 英寸碳化硅襯底價格在1000美金/片左右,數倍于傳統硅基半導體,核心降本方式包括:提升材料使用率(向大尺寸發展)、降低制造成本(提升良率)、提升生產效率(更成熟的長晶工藝)。
長晶端:SiC包含 200多種同質異構結構的晶型,但只有4H 型(4H-SiC)等少數幾種是所需的晶型。而PVT 長晶的整個反應處于2300°C高溫、完整密閉的腔室內(類似黑匣子),極易發生不同晶型的轉化,任意生長條件的波動都會影響晶體的生長、參數很難精確調控,很難從中找到最佳生長條件。目前行業主流良率在50-60%左右(傳統硅基在90%以上),有較大提升空間。
機加工端:碳化硅硬度與金剛石接近(莫氏硬度達9.5),切割、研磨、拋光技術難度大,工藝水平的提高需要長期的研發積累。目前該環節行業主流良率在70-80%左右,仍有提升空間。
提升生產效率(更成熟的長晶工藝):SiC長晶的速度極為緩慢,行業平均水平每小時僅能生長0.2-0.3mm,較傳統晶硅生長速度相比慢近百倍以上。未來需PVT 工藝的進一步成熟、或向其他先進工藝(如液相法)的延伸。
SiC襯底設備:與傳統晶硅差異較小,工藝調教為核心壁壘
SiC襯底設備主要包括:長晶爐、切片機、研磨機、拋光機、清洗設備等。與傳統傳統晶硅設備具相通性、但工藝難度更高,設備+工藝合作研發是關鍵。
本質是在襯底上面再覆蓋一層薄膜以滿足器件生產的條件。具體分為:導電型SiC 襯底用于SiC 外延,進而生產功率器件用于電動汽車以及新能源等領域。半絕緣型SiC 襯底用于氮化鎵外延,進而生產射頻器件用于5G 通信等領域。
全球SiC外延設備被行業四大龍頭企業Axitron、LPE、TEL和Nuflare壟斷,并各具優勢。
SiC功率器件的生產分為芯片設計、制造和封裝測試環節,產品包括SiC 二級管、SiCMOSFET、全SiC 模塊(SiC二級管和 SiCMOSFET 構成)、SiC混合模塊(SiC二級管和 SiCIGBT 構成)。目前中國碳化硅期間廠商以IDM為主,少量為純設計企業。
轉載微信公眾號:三代半導體芯研究
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發僅為更大范圍傳播學習,若有異議請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15711175768@163.com
聯系方式:
服務熱線/Service: +86-316-7678695 + 8613910297918
公司網站/Website: http://m.t25workoutebay.com
生產基地/Address: 河北省廊坊市香河機器人產業園3期